龙虾悠游于稻田之中,促进生态良性循环,使每一寸土地得以充分利用;无人机腾空而起,农药精准喷洒,创新之光如晨曦般照亮广袤田野。含山县以新技术推广新农业,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,以品牌赋能、技术创新为着力点,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,打造富美乡村的“含山样板”。
品牌赋能,为产品增值添砖加瓦
走进陶厂镇云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,百亩稻虾田映入眼帘,虾戏稻田边,风摇穗浪斜,构成一幅生态优美的瑰丽画卷。
负责人韩超如数家珍般向参观的学员介绍:“这一季秧苗插完,在稻田里放入7000尾罗氏虾苗,经过3个月的饲养,亩产能达到15到25公斤,每亩田可以增收1500元左右,相较于传统单一的水稻种植,收入有了大幅增长。”参观的学员许玉江表示:“今天来这里就是要学习一下这种稻虾种养的好经验好做法,了解具体的种养流程,取到‘致富经’。”
作为农业种植大户,韩超对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有自己的想法,从2009年起,他和10名社员共同成立了水产养殖合作社,发展到目前已经拥有105人的规模,承包了2000多亩土地,其中稻虾田就有800多亩。“稻虾种养的优势就在于把虾苗养殖期和秧苗种植期岔开,龙虾收获之后插秧,这一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的肥力,有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。我带头推广这种种养模式,收入比以前有了明显增加,这样也能带动大家的积极性,帮助乡亲们实现共同致富。”他捞起一尾龙虾说道。
近年来,含山县在产教融合和品牌培育方面成果丰硕,结对指导农户726户,孵化家庭农场、合作社等新型主体78家。依托林头瓜蒌、昭关稻虾等特色产业,开展“田间课堂”96场,培育“土专家”150人,亩均产值提升20%。“含山龙虾”成为继“含山大米”“含眉绿茶”之后的第3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未来将持续走好品牌化发展之路,以品牌效应为龙虾赋能,拓宽销售市场,更好地帮农民增收致富。
技术助力,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
来到铜闸镇强国家庭农场,无人机巡田精准施肥让庄稼再也不会“营养不良”,旋耕打田机、收割机等大型农机设备的应用初步实现了全程农业机械化,打开手机App可以实时查看“稻田体检报告”,发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寻求农技专家上门“对症下药”。站在田间地头,负责人黄其义笑着说:“技术进步让我们这些种田的庄稼汉也省心省力了。”
极目远眺,稻浪千重,黄其义详细介绍了他承包的1700多亩土地的种植情况,“现在种地完全不用自己费神,按照政府的指导一步步踏实干就行了。”他掰着手指头回忆:“在选种的时候,有农技专家上门指导选择优质高产水稻品种,采用工厂化软盘育秧,然后进行机械抛秧或是人工栽插,基本苗数控制在12万—15万/亩。施肥管理遵循‘前促、中控、后补’原则,水分管理采用‘浅水插秧、深水活棵、浅水分蘖、短时晒田、干湿交替’的方法,11月中旬水稻成熟后机械收割。”
走进农场稻田深处,含山大米的种植面积达到700多亩,据黄其义介绍,他选种的是“华浙优261”“深两优828”这两个优良水稻品种,在种植过程中实行配方施肥、节水灌溉、生物防控等科学生产技术,严格按照“含山大米”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规程进行,种出来的粮食由凌家滩公司统一收购,销售情况完全不用担心。
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服务中心工程师宫尚芳表示,农业新技术的发展普及,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手握科技的“新农人”。
从稻虾共养到科技助农,技术进步催生了新时代的农业发展红利。含山县以品牌建设和技术提升为双轮,驱动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迈进,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,着力擘画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含山新图景。(通讯员 马浩 林宏志)